走进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造物之美”常设展,这儿很难找到可谓“国宝”的文物,却凭仗残碑、陶片等收藏招引不少文博爱好者前来打卡。看似不起眼的陶片,喜爱前史的观众能够从中溯源前史场景,喜爱科学的则能从中探寻人类前期资料工艺,而将这组陶片放在序列里调查,还能窥见造物技艺的演化头绪。
不只服务教育教育,还建立学术常识渠道,让更多观众得以走近文物、接触前史,这样的高校博物馆不在少数。以学术资源为依托,供应主题化、专业化的公共文明服务,越来越多高校博物馆成为深受群众欢迎的“第二课堂”。
相较于社会公共博物馆,高校博物馆的藏品层级和数量往往不占优势,怎样在供应文明服务上展示更大作为?发掘特征是要害。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收藏着1万多件我国各民族的服装、饰品、织物、蜡染、刺绣等藏品,成为传承民族服饰文明的基因库。在长安大学公路交通博物馆的VR互动体会区,观赏者能够沉溺式体会桥梁、地道、路途等施工场景,感触公路交通理论常识在工程现场的使用。我国农业大学的饲料博物馆,则凭仗动物的“食物多样性”让人视野大开。不求“大而全”,紧扣专业性、特征性、学术性,在“小而精”“小而美”的赛道悉心耕耘,高校博物馆相同能收成重视、出圈出彩。
让“瑰宝”展品走出“深闺”、进步“能见度”,还需要立异出现方式。南京林业大学树木标本馆把展陈搬到线上,一场直播取得270多万观看量,观众慨叹“没想到植物也能够这么风趣”。黑龙江大学博物馆安排展开前史考古、赤色党史、民族风俗等方面的观赏研学,解说团队的年累计自愿服务时长超1500小时。在增强社会服务才能上下功夫,高校博物馆就能在丰盛文明供应、助力立德树人等方面发挥更大效果。
到2023年末,我国博物馆总数达6833家,包含广阔高校博物馆在内的中小博物馆数量占七成。另一组数据是,2022年全国年招待观众缺乏1万人次博物馆中,超八成为中小博物馆。大型博物馆一票难求,数量很多的中小博物馆却门庭冷落,文博场馆“冷热不均”现象亟待破题。激活“熟睡”的文博资源,推进“身怀瑰宝”的专业博物馆、区县博物馆、村庄博物馆等各展所长,经过差异化定位构建层次丰盛、协同开展的公共文明服务生态,是优化公共文明服务供应的一条重要途径。
如果说专心特征、深耕优长是向内聚集,也有中小博物馆经过向外拓宽完成了立异开展。策划艺术展览、规划文创产品、开展文明产业,“像工作经理人般运营博物馆”,让江苏姑苏吴文明博物馆成为最活泼的区县级博物馆之一,本年全年观赏者数量估计达40万人次。思路一变六合宽,新路子都是蹚出来的。
有博物馆学家曾言,“博物馆不在于它具有什么,而在于它以其有用的资源做了什么”。为数很多的中小博物馆在“专”和“精”上下功夫,走特征化、差异化开展之路,有用根绝低水平、同质化的“千馆一面”问题,才能以独具特征的文明供应,为大众递上丰盛的精力滋补,拓荒出归于自己的开展六合。(李孟倩)
来历: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