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年是闻名电影艺人胡蝶(1908-1989)诞辰110周年,这位从上海起飞的“电影皇后”又翩跹归来了。1月20日,《蝶梦百年——上海影后胡蝶印象前史收藏展》在上海拍照艺术中心开幕(展期至3月18日),近200张有关这位传奇女星的宝贵相片,涵盖了她数十年艺人生计的美丽瞬间以及她私人日子和游览中的宝贵画面。
影后胡蝶印象前史收藏展海报
1908年,在西班牙人A·雷马斯在上海兴建我国第一家电影院的那年,离虹口不远的提篮桥,降生了一个名叫胡瑞华的小女子。这个时刻的偶然,如同射中注定她这终身要和电影结下不解之缘。这个女孩日后以艺名胡蝶闻名于世。
作为我国电影史中久负盛名和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胡蝶成名之早、名誉之高、享誉时刻之长,能够说在同期电影明星中,鲜有人可与之比肩,可谓明星中的明星。胡蝶从影40年,主演了90余部电影,几度被封为“电影皇后”;直至她的老年,胡蝶依然为影迷们崇拜。关于老影迷来说,胡蝶不仅仅是一位明星,这个姓名还代表着一个年代,乃至是一种文明。
胡蝶,摄于1940年,图片翻印自《影后胡蝶》一书
不过,随同1989年胡蝶在温哥华去世,一代绝色从此淹没在墓园的浅草绿茵中。直至2016年头,50幅胡蝶生前收藏的相片呈现在加拿大温哥华美术馆亚洲馆,才从头引发人们对一代影后的回忆。据温哥华美术馆亚洲馆兼任总监郑胜天介绍,那场展览完毕后,他便约请我国电影史研讨者李镇一起准备一场规划更大的胡蝶影展。李镇查阅了数千份材料,考证出许多老相片的相关信息。所以,205张相片由胡蝶自己保存下来的数十年演艺生计的图像材料,在2016年11月第一次回到我国,展出于北京泰康空间,并在时隔一年多后来到上海。有的相片尽管逐步褪色,但旧日影后的光荣却在观众眼前复活了。
胡蝶(拍照年代不详)潘氏宗族
“越是做到富丽的当地,越是不脱庄重的气度”
胡蝶的童年时期恰逢中华民族的剧变与电影职业一起呈现。1908年,胡蝶在上海出世,同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驾崩,胡蝶的终身见证了今世我国从封建帝制到中华民国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革新,以及时至胡蝶去世的1989年台湾与大陆的暗斗。
胡蝶的父亲在铁路局作业,她从小随爸爸妈妈游历了上海、北京、天津、重庆和广州,横跨了大半个我国,后随父退休定居在广州。多处的日子阅历使胡蝶通晓北京话、广东话和上海话,见多识广的她受过杰出的教育,会多门言语,这些本质使年青的胡蝶不知不觉间为今后的演艺工作打下根底。
少女时期的胡蝶(左二),图片翻印自《影后胡蝶》一书
16岁时,胡蝶搬回上海,考入我国电影校园成为首届学生,并在那里开端使用艺名胡蝶,取义蝴蝶的自在翱翔。学习期间,胡蝶接受了多方面的练习,乃至有轿车驾驭和骑马课,并且包含今世的日子方式和任何在其时看来一个艺人所需求的技艺。胡蝶对拍照也有研讨,是许多自己相片的拍照参谋,当她工作刚起步时,常常纠正记者的拍照视点和用光的瑕疵。
1946年,电影《某夫人》剧照。何飞光导演,大中华影片公司出品。潘氏宗族
1926年,18岁胡蝶的相片登上了上海闻名画报《良友》创刊号的封面。这一年,她主演的电影《秋扇怨》不可是她荧幕生计实在的起步,也是成名的开端。这个前史时期是我国电影探究艺术、技能、商场路途的纯真年代。无声电影艺人动作夸大、表情丰厚的扮演一度很盛行,影坛诞生了第一批拿手“扮演”的电影女明星。胡蝶的风格在其时现已显得异乎寻常了。她的扮演写实,动作性不大,重视心里体会。《红玫瑰画报》曾这样点评少女胡蝶:“胡女士素性寂静,有闺阁之风,无浮嚣之习。”
从现存胡蝶影片来看,观众简直看不到胡蝶“扮演的愿望”,她好像压抑住了扮演,更多地表现出人道的、一般扮演技巧无法到达的境地。这是胡蝶在前期电影中关于电影扮演艺术规则的早慧和自觉。一位曾经很少看电影,自称“保守礼教的女子”的观众自从看了胡蝶主演的《桃花湖》后,就迷上了胡蝶,她以为胡蝶在电影中“越是做到富丽的当地,越是不脱庄重的气度”。1940年,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在看过胡蝶主演的《绝代佳人》之后,这样揭露点评她:“胡蝶的表情天然是有她一派的;她以冷静天然见长,足见涵养程度之深”。
三十年代的华彩乐章
上世纪20年代,上海普通工人拿着20元月薪,便可衣食无忧。胡蝶在明星影片公司除了片酬,还能够领到2000元的月薪,是上海平均工资的100倍,足见明星公司对她才调的器重,而胡蝶则以接连的卖座影片回馈公司。
1949年,胡蝶在电影《秀丽天堂》中扮演薛湘灵的定妆照。电影改编自京剧《锁灵囊》,是我国最早的彩色电影之一
1928年,胡蝶出演的《火烧红莲寺》第二集票房大卖,尔后不到四年间,她接连主演该片的续集直到第十八集。一时刻,影坛掀起了武侠神怪片火光剑影的风潮。观众沉醉于胡蝶在荧幕上飞檐走壁、飘飘欲仙的“轻功”。但胡蝶因影片给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而陷入了苦闷。她尔后的著作发生了显着转型,在《有钱人的日子》《桃花湖》《自在之花》《歌女红牡丹》《啼笑缘由》等电影中,胡蝶扮演了与实际日子愈加靠近的人物,遭到观众好评如潮。
1933年3月5日,胡蝶主演的《狂流》在上海首映,引发颤动,此片以1931年大水灾为布景,叙述了社会底层与有钱人阶级的奋斗,实在的水灾局面是民族危亡的隐喻。左翼影评人以为“在国产影片傍边,能够抓取实际的体裁,而以正确的描绘,和行进的认识来制造的,这仍是一个新的纪录”,称誉这部影片是“我国电影新路线的开端”。
胡蝶的走运,不仅仅是能够比同职业女艺人有更长的职业生计,并且,在华语电影前史上几回严重的革新浪潮里,她都站在最前哨。1931年,明星电影公司首先与法国百代公司协作,推出第一部蜡盘发音的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胡蝶完美的普通话使她从默片年代的同行里跳脱出来,大放异彩。尔后,在《啼笑缘由》《姊妹花》中也收录了胡蝶所唱的歌和所说的方言,成为前期有声电影中有深远影响的两部著作。上海电影业与胡蝶的演艺工作在1930年代中期到达高峰。1935年春季,胡蝶携《姊妹花》等数部由她主演的电影,出国参与苏联国际影展,接着游历了德国、法国、瑞士、意大利等国家,所到之处皆遭到各国隆重的欢迎和不吝溢美之词的赞誉。这次游历是胡蝶生射中的一段华彩乐章。当她回国之时,前来迎候的我国影迷像迎候英豪凯旋相同挤满码头。在前期我国电影明星中,很难找到第二个人能够比胡蝶有更丰厚的游历经历和开阔的视野。
1935 年胡蝶应柏林记者之约请,在当地街道上留影。潘氏宗族
1935年,胡蝶泛舟柏林城外,同游者为我国驻德公使刘崇杰之子。潘氏宗族
电影皇后:“不能永远是主角”
展览中,还有一些关于胡蝶感情日子的宝贵镜头。
胡蝶与老公潘有声,图片由展览方供给
1935年,胡蝶的婚礼是其时严重的文明事情。除了亲友们的祝愿,前进的电影人士期望胡蝶将来能打破家庭的捆绑,持续做一个“对国家有贡献”的职业女人。田汉写过一首贺诗《别关在厨房里》赠给胡蝶,期望她不要丢掉电影工作:“昨晚飞来红帖子,一时举国欢无比,煮酒都开玳瑁筵,罗丝看秀鸳鸯字。所惜今日事急矣,严霜将已劲风起,也应三日下厨房,莫把生计关在厨房里!”
可是,胡蝶不受这些目光的操控。工作上如日中天的她,婚后的挑选却是逐步回归家庭,她的后半生集中精力相夫教子,辅佐老公的工作。关于外界对自己年纪和容貌的讥讽,胡蝶也豁然地回应说:“在实际日子是这样,在舞台也是这样,不能永远是主角。”胡蝶不同于传统女人,更不同于其时所谓摩登的前进女人或现代女人。在强壮的男权社会里,红粉战战兢兢,佳人庸碌终身,胡蝶挑选家庭不是源自婚姻买卖,而是关于所谓“前进”的另一种物化的第2次抵挡,来自她对自己作为一个女人的据守。
1927年电影《大侠白毛腿》剧照。天一青年公司出品,胡蝶扮演柳珠,裘芑香导演。潘氏宗族
在我国电影史研讨者李镇看来,胡蝶在不同年代关键期的人生挑选,恰恰证明了她为何配得上“电影皇后”之名。“看到胡蝶的相片,我最大的感触便是——看不到她的矫饰;她的脸庞和姿势中有一种安于普通的、笃定的、赋有热度的气场,她有逾越于虚名的尊贵。她在不同时期的著作如《脂粉商场》《某夫人》《后门》等等,都从不同视点强调了女人作为一个天然人的天分和权力,她在日子中的挑选亦如此。她乃至一向都在有认识地抵抗‘明星’这种身份关于自己作为一个天然人的歪曲,回绝在商业和权力生态中被过度消费。她也不管前进人士的提示,‘依然故我’,寻求人生更多元的或许。正是胡蝶的这些醒悟让她荣辱不惊,使她在天分遭到禁闭前成功逃脱。这一点关于生逢浊世的女人太可贵。她很早就察觉到了现代性的异化和限制,静静地寻找着更深入的解放。造就胡蝶成为明星的正是她强壮的独立品格,她是自己人生的赢家,她是一位实在的皇后。一句‘蝴蝶要飞走了’是她临终参透生命要义,安静面临国际的有力注解。”
(本文参阅三川出版社《影后胡蝶》相关研讨材料)